有人说全民健身路径是不会说话的“健身教练”,也有人说它是促进全民健身开展的“助推剂”。不论怎么称呼,从全民健身路径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提高大众身体素质而设立。如今,每天利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可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因为全民健身路径而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全民健身路径在促进人们参与健身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好处。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民健身路径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现在,不少地区的全民健身路径上都会设置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就能学习使用方法,有的还在软件中加入了健身排行榜,让互不相识的人“隔空对战”,一拼高下,以此促进大家健身的热情。一个小小的改变,不仅解决了一些人不知道如何安全正确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参与健身活动。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当全民健身路径为群众带来健身红利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器材不够丰富、场地面积小……不过,有问题不可怕,积极解决才是关键之道。
以北京为例,在包括全民健身路径在内的健身场地、器材修建上,各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做法,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具体做法简而言之就是在“问需于民”与“建管结合”上下工夫。
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在建设之初,积极做好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等形式,并结合当地居民人口比例、场地周围环境、居民需求等要素,选择健身路径的器材种类、数量、场地位置等,这样就可以在前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群众需求,避免健身路径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此所谓“问需于民”。
而在建成之后,则进一步通过专人、定期巡查等方式,保证场地在后续使用时更有效且更利于维护。同时,在场地明显的位置,公示建设、管理部门的联系方式。一旦群众发现器材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便可及时报修。这称为“建管结合”。
在这样的积极努力下,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2.25平方米,100%的街道(乡镇)、100%的行政村和有条件的社区均建有体育设施。
不过,没有任何一个场地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政府着力解决群众需求的同时,大家也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此外,对于现有的健身设施,不论是否适合所有人使用,每一个人都应爱惜健身路径。要合理利用器材,做到物尽其用,不属于健身器材正确的用途,要坚决抵制。此外,对于损坏健身路径的做法和人,更要坚决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