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孙文锦是一位残疾人,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在家附近的健身场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对于她来说,虽然肢体上行动不便,但是参与健身活动让她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而且还能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同时也发掘了自身的潜能。
(资料图片)
如今在全国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群中,残疾人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就近就便地参加体育健身项目,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同时,充分享受科学健身带来快乐。在第11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集中开展“第九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期间,中国残联号召各省区市、各机构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组织举办以托养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社区等基层机构为单位参加的旱地冰壶、旱地冰蹴球、轮椅广播健身操比赛、“三对三”篮球(轮椅、聋人)、轮椅健身马拉松、定向行走、盲人跳绳、飞镖、象棋等基层残疾人群众性体育项目比赛。
这几天,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先后举办了肢体、言语听力、智力等残疾人参与的“北京市城六区残疾人乒乓球比赛”“冰壶运动项目体验培训活动”等,以此号召广大残疾人参与健身活动。
北京市残联、北京市残疾人体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体育既是残疾人群体的精神表征,又是社会和谐的直观体现。把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举办多样化的群体活动,通过多种措施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坚持政府引导、体育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体育爱好者广泛参与的方针,动员和引导广大体育爱好者和各界残疾人朋友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注重实效、方便参与、利民惠民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及亲友的健身意识,扩大残疾人及亲友健身参与规模,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此外,还要培养一批“会组织活动、能发挥作用、会推广项目、能带动队伍”的基层体育骨干,有效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续开展,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朋友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
同时,借此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进社区,中国残联积极实施开展重度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残疾人参与康复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和志愿服务,社区健身示范点组织周边残疾人开展康复健身体育活动等培训及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的生活,培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今年7月,《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发表,其中一组数据令人振奋。自2011年起,体育总局支持中国残联开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截至2017年,共培养10.4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各地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9053个。成功举办上海特奥会、北京残奥会和广州亚残运会,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残奥会;共参加9届夏季残奥会,1337名运动员参加,获得433块金牌、339块银牌、250块铜牌,打破261项世界纪录,实现金牌榜4连冠;参加4届冬季残奥会,55名运动员参加,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实现冬季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而这无不体现着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