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索契冬奥会后,速度滑冰运动员王北星结束了21年的运动生涯。三届冬奥会一枚铜牌,一枚世锦赛金牌,虽然小时候世界冠军的梦想已经实现,但没有拿到冬奥会金牌始终是一个遗憾。
退役后,王北星于2014年9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2017年在完成了所有课业后,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当时,恰好有一个机会她被冬运中心推荐,参选国际滑联速度滑冰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并成功当选。技术代表主要负责速度滑冰竞赛规则的修改和更新,国际裁判长和国际发令员的培训,以及国际的竞赛组织等相关工作。
其实早在2016-2017赛季,王北星就作为北京冬奥组委速度滑冰竞赛主任候选人之一参与了两场世锦赛的工作,其中一场是在韩国平昌,也是冬奥会前一年的测试赛。“两场比赛对我来说触动很大。”王北星说,“首先是身份的不同,看待比赛的角度也不同,虽然还依然习惯性以运动员的感受去观察比赛,但是内心有个声音不断提醒自己要站位于一个竞赛组织者的角度去看比赛中发生的一切。这两场比赛为我之后正式进入北京冬奥组委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于王北星,真正的考验是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作为国际滑联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的一员,协助国际滑联技术代表一起组织比赛,并且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观察员,将和竞赛相关的各个环节的人和事一一记录下来,了解沟通机制、竞赛组织、政策服务等等,凡是跟竞赛相关的都要学习和了解。身兼两个角色,王北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也正是因为在平昌冬奥会期间,相比于2017年做观察员时,她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路更清晰,对竞赛的流程也越来越了解,感觉自己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是那个时候,她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成为一名竞赛组织者的准备。
2018年8月,王北星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冬奥组委速度滑冰竞赛主任。早在2017年她还是竞赛主任候选人的时候,为了方便工作,王北星告别在哈尔滨工作的丈夫,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来到北京,为的就是能够为北京2022冬奥会尽一份力,“国家培养了我21年,现在该是我回报她的时候了。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生活中面临一些困难,都能够以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北京冬奥组委在生活方面也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和关照。虽然人没在老家,但胜似在老家的感觉。”王北星说到。
因为家人的支持,王北星才能安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冬奥会筹备过程中,王北星主要负责速度滑冰项目国际单项组织技术代表,和制冰专家来京考察的工作。通过与国际单项联合会和制冰专家的沟通,将体育和竞赛需求提供给组委会的各个部门,比如运动会服务部、规划建设部、人力资源部、技术部等部门。在冬奥会测试赛以及冬奥会赛时过程中,负责竞赛组织以及和其他竞赛相关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与运动员时期更多关注个人的成绩发挥时不同,作为竞赛组织者要更多地站在每一个竞赛相关方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比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队医、代表团、媒体、观众等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去考虑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
相反的,作为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同时也是运动员的代表,每次技术会议王北星都会站位于运动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会对国际滑联和各国竞赛组委会提出需求和想法,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竞赛服务,体育展示或赛时宣传等。
王北星回忆说,当运动员时作为被服务对象是多么的幸福。现在成为了服务者同样也很幸福。现在,王北星加入国际滑联已经有了两年的时间,从需要技术委员会有经验的人带着她一起组织竞赛,到现在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带着国际官员协助各国组委会一起完成竞赛组织工作,她说:“我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