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各地中小学生又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对于上海1至3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新学期第一个变化就是——每周课程表上又增加了一节体育课。
新增加的这节体育课,让上海低年级小学生实现了每周“四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安排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此外每天还有广播健身操和眼保健操。体育课时及活动在学校教学活动计划中比重持续增加,意味着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锻炼时间,也意味着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对提高孩子身体素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正在采取实际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在文化课培训、校外辅导风气越来越兴盛的大环境下,中国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在大中城市中这点尤其明显。面对环绕四周的莫名压力,很多家长咬着牙挤出时间、拿出积蓄在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文化课培训补习班,这也使目前很多地方的青少年文化培训补习市场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兴旺。
由于目前的培训市场越发体系化,很多孩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查漏补缺式补课,他们会从小学入学时甚至入学前就开始进入校外辅导班长期学习,可以说在法定义务教育之外,同时进入了第二个、第三个封闭式长期教育体系。
当然,这背后是被学习压力压得苦不能言的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是对越来越高昂的培训补习费用蹙眉的一个个家庭。更直接的是,孩子们在他们最爱动、最想玩的这个年龄段,失去了运动的动力、玩耍的时间,这无疑也是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近视高发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7至9岁是最关键的时期,这时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而很多教育专家也指出,低年级的小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往往无法长时间持续听课,时间稍长就容易出现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对身体的调剂和休息,更是提升文化课教学效率的手段。
表面看,上海只是增加了一节体育课,但它却涉及从总体课程安排、体育师资配备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而在新的课程计划中,体育课的比重也显著提升,甚至可以与一些重要的文化课相提并论。
但不同的是,体育课给绝大多数孩子带来的从来不是负担,相反,它是很多孩子内心的渴求。只不过,由于学校体育老师的普遍紧缺,上海增加的这一节课会不会沦为自由活动课?这不仅是很多家长担心,也是全社会都瞩目的问题。目前看,很多学校在动脑筋,增加专业体育内容,利用好现有场地,把体育课上到位,达到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运动负荷量。
其实,上海早在2003年就开始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要求在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次升级后的“四课两操两活动”,也再次显示了上海引领风气之先的改革魄力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