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新的“施工图”,尤其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系列文件务实而细致,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其中‘全民健身行动’科学而亲切地向群众传递了运动健康的理念。作为运动医学领域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主动走在前面,积极宣传,为百姓运动健康提供更加细致科学的指导。”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接受采访时表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要行动起来,共担健康责任,共享健康成果。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能有效预防疾病,对慢性病的防治也大有裨益。
据厉彦虎介绍,健康中国行动明确表示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实施防治行动,针对常见的慢性病,运医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评估个人身体状态、排除运动风险之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
聚焦“治未病”,国家体育总局在青少年群体中实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冬夏令营计划,组织专家研发青少年脊柱健康系列法——90秒牵拉操、睡前操、颈椎健康操等,由体育、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和社会支持机构组成合力,专家、学校、家长、社会辅助机构协调发力,探索以青少年脊柱健康促进视力健康。厉彦虎表示:“未来,将建立大数据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项目中来,形成权威的科研报告和推广实施办法,使‘治未病’取得持久的效果。”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责任人,一个人的健康,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幸福。健康小我成就幸福大我,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厉彦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