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英国伦敦,当男双组合孙志安/姚喜明战胜印尼强档、1981年全英赛冠军卡托诺/哈里扬托,为中国队拿下制胜一分后,26岁的孙志安随即躺倒在场地上,所有队友都扑到他身上庆祝中国队首捧汤姆斯杯。而当时带领他们夺冠的正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王文教。
在孙志安看来,自己的老教练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实至名归。“王指导从国外回来,白手起家,把中国羽毛球队从零带到高水平再到顶尖。这么多年也一直是我国体育的优势项目,这与他的付出分不开。”
中国羽毛球队老一辈教练员汤仙虎(左)、王文教(中)、陈福寿
孙志安从1975年进入国家羽毛球队到1985年离开,在国家队的10年,他与王文教朝夕相处。“非常爱国”、“时刻关心队员”、“无私敬业”,这就是孙志安眼中的王文教指导。
作为印尼华侨回祖国效力,王文教怀揣着赤子之心,从他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就全心全意为新中国羽毛球事业服务。“因为他从印尼回来,很多印尼人士就咨询他中国队的有关情况,但是他不会透露任何秘密,帮助中国队战胜了印尼队。”孙志安回忆说。
王文教1972年开始担任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队伍教练比较少,所以即便身为总教练,王文教很多训练都亲力亲为。“我在国家队待了10年,都是王指导直接带我们,当时他虽然是总教练也兼着主教练,也要安排训练计划,会给我们发多球,有时候一发就是两三个小时。”
“王指导很关心我们队员。”这是孙志安口中反复提及的,“我们外出打汤姆斯杯、世锦赛,他对运动员都很关心,是出自真心的。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也都会帮助解决。”孙志安说,“当年我们到东南亚比赛,他会给我们安排好的比赛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而这些很多都是动用他自己的人脉资源。毕竟当时他在世界羽坛已经很有名气,在印尼更是家喻户晓。”
王文教和孙志安师徒10年,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1982年首夺汤姆斯杯的那段经历。“汤姆斯杯决赛第一天,我们大比分1比3落后,当时大家情绪都不太好,有的队员不想吃饭,要直接回去睡觉,但是出于队员健康的考虑,王指导坚持带我们去吃晚饭。”在汤姆斯杯第一天比赛后,外界都不看好中国队。但是王文教相信队员,他也鼓励队员。在男双比赛中,孙志安和搭档姚喜明顶住压力,击败了印尼双打卡托诺/哈里扬托,为中国队提前锁定胜局,拿到汤姆斯杯。
王文教等老一辈羽毛球人对中国羽毛球技术打法风格影响深远。孙志安说:“他们对羽毛球技术理解比较深刻,很多当时提出的技术打法,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现在依旧沿用。他们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在当时条件下是比较先进的。中国羽毛球队这么多年一直是世界羽坛的强队,与当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分不开。”
如今1956年出生的孙志安已经退休,去年他曾作为国家队专家组成员,去世锦赛、中国公开赛,观看队伍的训练、比赛,为国家队发展提建议。他希望当代中国羽毛球人能够通过学习王文教的英雄模范事迹,学习老一批羽毛球人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刻苦努力的精神,继续发展好中国羽毛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