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地铁上听到一位高考考生和家长商量,想利用假期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加篮球赛。本以为这位家长会欣然同意,毕竟经过了紧张的高三生活,利用假期通过体育运动放松身心,是件非常积极的事情。结果,这位家长却以要提前准备大学生活,以及打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为由,拒绝了孩子的请求。
听到这位家长的话,我当时很想反驳一句,大学生活需要准备,但无需过于紧张;参加体育运动,虽然偶尔会出现运动损伤,但是因噎废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只要掌握了科学健身的方法,安全健身不是问题。
2017年《全民健身指南》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前的安全性评估、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个性化运动处方制订、一次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不同阶段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等。这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说明书”,只要按照“说明书”进行科学健身,就会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如今,随着参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大众获得健身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应有尽有。不过,对于群众来说,过多的信息来源,有时也让大家犯难。
不久前,在北京书市上,我特意在一家销售健身书籍的摊位前观察。在近一小时的时间里,有67人购买了健身书籍或是教学光盘。而购买者中,大多为老年人。在与一位老者交谈中,老人表示由于年岁大了,他更习惯看书或是看电视。而且,对于网上传播的健身知识,很难分辨对错。因此,老人更愿意选购体育类专业出版社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编著的书籍。
的确,随着大众对于健身的关注,健身已成为更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如何更加科学的健身,让大众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是摆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而为了让更多人获取科学健身知识,以北京市为例,除了广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外,还积极推动全市街道、乡镇三级体质监测站点全覆盖,科学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此外,通过制作科学健身科普宣传片,编印《微健身口袋书》等,倡导市民随时随地可运动健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并深入实施体医融合战略,为群众健身提供安全保障。
科学健身是门学问,不可一蹴而就。爱生活就要懂健身会锻炼。广大体育工作者则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